慈禧太后(1835—1908)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,作为咸丰帝的妃嫔、同治帝的生母,她通过垂帘听政实际掌控清朝朝政近半个世纪(1861—1908),成为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。其执政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
一、权力崛起与初期改革
1. 辛酉政变奠定基础(1861年):咸丰帝驾崩后,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,推翻顾命八大臣,确立两宫太后(慈安、慈禧)垂帘听政制度,时年26岁即掌握核心权力。
2. 同治中兴的推动者:支持洋务运动,任用曾国藩、李鸿章等汉臣镇压太平天国,推动江南制造局、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工企业建设,客观上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。
3. 外交策略的矛盾性:一方面采纳"以夷制夷"策略应对列强,另一方面在天津教案(1870年)等事件中表现出排外倾向,反映其保守立场。
二、统治的巩固
1. 架空光绪帝(1889年后):表面上归政于光绪,实则通过人事(如罢免翁同龢)及秘密监控(建立颐和园电报系统)维持控制。
2. 甲午战争的决策失误: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,战前轻信主战派,战中多次错误指挥,导致北洋水师覆灭,被迫签订《马关条约》。
3. 戊戌政变的保守转向(1898年):百日维新期间支持保守派发动政变,囚禁光绪帝,重新训政,彻底断送制度性改革可能。
三、晚年的统治危机
1. 庚子事变的责任(1900年):默许义和团排外招致八国联军侵华,西逃途中下令"量中华之物力,结与国之欢心",签订《辛丑条约》。
2. 新政与立宪的虚伪性:1901年后施行"清末新政",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,但拒绝放权,1908年颁布《钦定宪法大纲》仍坚持皇权至上。
3. 权力传承的安排:临终前毒杀光绪帝,立溥仪为帝,继续安排亲信摄政王载沣掌权,导致统治集团彻底分裂。
历史评价的多维视角
政治手腕:精通权术,平衡满汉官僚、调和保守与改革派系,但缺乏现代政治视野。
经济影响:执政期间中央财政崩溃,对外赔款达9.8亿两白银(按《辛丑条约》本息合计)。
文化态度:镇压维新思想却允许创办京师大学堂(1898年),晚年推动废除科举(1905年)。
女性统治的悖论:作为父权社会的女性执政者,其权力合法性始终依赖"皇太后"身份,反而强化了传统性别秩序。
慈禧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,其权力欲望与保守立场使中国错失多次改革机遇,但晚清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列强侵略的客观压力,也应纳入对其评价的历史语境。1908年11月15日其去世后,清朝在三年内便宣告终结。
查看详情
查看详情